今年将继续加大对凉山州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着重培育“大凉山”品牌,推介雷波脐橙、椒魁青花椒制品等4个品牌农产品 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已选址简阳,凉山-乐山飞地经济产业园区、昭觉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也在加紧推进建设 凉山州1618个贫困村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中,“进一步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居首位,包含5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 如何看待这些政策措施?实施中有哪些重点难点?下一步具体怎么干?记者走访省级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 看生产 要种得好还要叫得响 “插根扁担都能发芽。”在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看来,凉山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特色产业不成规模,产业链条较短,品牌与市场挖掘不够,资源优势没能变成脱贫产业优势。” 如何充分发挥凉山州自然资源优势,是《意见》聚焦的一个重点。《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苦荞、烟草、马铃薯、高原水果、肉牛羊等特色种养业,巩固提升核桃、花椒、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质量。 “怎么种好,是一个难点。”省农业厅果蔬专家祝进拿起一个苹果解释,同样的品种,同一块地,同样的气候条件,如果种植和管护技术跟不上,收获的果实品质差异很大,“种得好,丰产丰收;种得不好,收益大减甚至滞销。” 种好,离不开技术人才队伍。目前,凉山州的一些深度贫困县,农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留不住人、引不进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技推广力量薄弱。有的县农牧局经作站5个工作人员,只有1个懂果蔬种植专业技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空缺率为38.8%。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意见》提出在当地遴选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协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对口帮扶贫困县等措施,切中要害,务实管用。 下一步,省农业厅将继续强化人才培训:全覆盖培训驻村农技员和农业专家服务团、农技巡回服务小组的专业技术人员,缩短知识更新周期和科技成果转化距离;重点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通过集中培训、院坝交流会、现场示范、农民夜校、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持续培养壮大农村技术队伍。 种得好还要叫得响。《意见》提出,重点培育凉山州优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凉山”,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到2020年贫困县“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突破50个。 “去年,我们向社会公开推介了全省50个优质品牌农产品,包括凉山州的会理石榴、盐源苹果。”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大对凉山州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着重培育“大凉山”品牌,推介雷波脐橙、椒魁青花椒制品等4个品牌农产品。 看销售 要卖得出还要收益高 昭觉的野生蜂蜜、木里的羊肚菌、会东的马铃薯……登陆天虎云商电商平台,会发现在售的凉山州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多。 “益农信息社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意见》提出到2020年凉山州贫困县建设益农信息社1132个,这将促使当地形成“线上农业”“线下农业”融合发展格局,助力农户、产地、合作社、平台和用户共赢合作机制的建立。 《意见》的含金量远不止这些,卖得出后,还要收益高。 今年春季,西昌洋葱一度遭遇销售难题,不少葱农丰产,赚到的钱却不多。菜贱伤农,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深加工,初级农产品没有纳入产业链条,成为孤岛产业。 6月中旬,省农业厅深入美姑县调研发现,目前该县还没有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加工设施设备也几乎为零。近年来,该县马铃薯、苦荞、美姑山羊、岩鹰鸡等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但因缺乏相应的加工企业,商品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 “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水平,是难点也是重点。”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产业园区处处长张海笑表示,凉山的苦荞、茧丝、油橄榄、松籽、马铃薯、高原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但精深加工一直是短板。在他看来,《意见》提出的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飞地园区”、产业融合园区建设,推进州内和“飞地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一条重要路径,值得大力探索。 目前,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已选址简阳,凉山-乐山飞地经济产业园区、昭觉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也在加紧推进建设。“这样可以有效集结成都、乐山等地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优势,助力凉山高点起步,为更多园区建设积累先进制造、运营经验。”张海笑说。 “以前农业主要着眼种植养殖,现在则强调在生产基地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业,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优势,产业园还要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省农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支持贫困县到2020年分别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这将成为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今年1月17日,省农业厅认定200家第二批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其中凉山州有8家。下一步,省农业厅将对凉山州加强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新建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和美丽休闲乡村,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加快发展。 看就业 要增就业还要促脱贫 今年3月,凉山青年康康离开老家,和25名木里老乡坐上直达广东佛山的大巴车,他们中的90%来自贫困家庭。经过统一培训和实习,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当地一家公司的员工。“月工资四五千元。”康康说,如果自己干得好,不出两年就能还上家里的借款。 去年,凉山州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7.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24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07.49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7.3亿元。 “目前,凉山州贫困劳动力总量偏大、就业规模偏小、培训需求突出的局面还没根本改变,只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引导,才能让精准脱贫‘事半功倍’。”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特别提出,组织内地技工院校开展对口培训、订单培训,鼓励园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据介绍,省人社厅在凉山州1618个贫困村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今年已开展“送岗位下乡入村”、专场招聘会等活动200余场,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贫困劳动力1.6万人;大力开发乡村保洁、道路维护、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对9682名贫困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 “《意见》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拓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渠道、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 具体来讲,通过“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一帮一”对口帮扶等多种培训方式,力争在3年内实现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所有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至少培训1次;加强省内外对口帮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联合广东共同促进贫困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部门力量,共同开发深度贫困县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特困劳动力。(记者 庞峰伟 朱雪黎 刘春华)